对于身处困境中的他人及时施以援手是每个人应当做的,尤其是在他人陷入生命危险当中时。法律并没有对于见死不救的行为进行规定,但这并不代表对于能够被救助的他人见死不救而造成当事人死亡的有关责任人可以进行免责。下面,跟着北京故意杀人罪律师一起看看吧。
案情回顾
张某23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带着一群孩子上山摘点杨梅。杨梅山上山路又窄又崎岖,加上下了几天雨,路非常滑。张某决定先带10岁女孩小丽和12岁男孩小江上去,其余留在山下等。张某在前面探路,两个孩子跟在后面。可没爬多远,张某听到身后传来了呼救声。
原来两个孩子掉进了一个长约5米、宽约2米的水坑,水并不深,张某水性不错,救人完全没难度。可张某却站着一动不动,满脑子都是老家发生的一件事情:当时村里有一个老太太摔了一跤,好心人去牵了一把,结果被家属赖上了,赔了不少钱。“万一我去救,她的家人也怪到我头上,要我赔钱咋办?”想到这里,张某决定不管了。眼睁睁看着两个孩子都沉入了水底没了反应,张某绕抄小路回家,把其他小孩扔在了原地。
近日,张某已被公安部门以“故意杀人罪”刑拘。
律师说法
以“故意杀人罪”被刑拘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虽然案件还未在法院判决,但是浙江某律师事务所的孙律师认为以“故意杀人罪”刑拘是正确的。
“在刑法理论中,有一种不作为形式的犯罪。”孙律师解释说,所谓“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而“不作为”客观方面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行为人负有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这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等。
其次是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而未履行,但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
第三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即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结合本案,张某带领孩子们玩耍期间充当临时监护人的职责是其先行行为,由此在法律上负有一定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而在意外发生时,张某完全有能力下水救人却见死不救,这不仅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更是触犯了法律,构成了刑事犯罪,是不作为的故意杀人。
见死不救的相关法律
当前,我国法律规定对有抚养义务、赡养义务或因先行行为而产生的救助义务,因此,在我国,见死不救也可能构成犯罪,具体则需要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条件:
(1)必须有作为的义务
基于法律法规产生的救助义务。如,父母见孩子处于危险状态具有制止危险发生、救助孩子的义务能够救而不救,则可能构成故意伤害、故意杀人(间接犯罪);但是路人发现火灾不及时报警,并不构成不作为的放火罪。
基于法律行为而产生的救助义务。如,在公共场所发现弃婴不救助不构成犯罪,但是将弃婴捡拾回家后,便有了对其抚养照顾的义务,如果再对其进行丢弃就构成遗弃罪。
基于职务或者业务而产生的救助义务。如,医生在上班时间对病人有救助义务,但如果在医生的下班休息时间,他便没有救助义务。
在自己支配的环境下发生的危险具有阻止义务。如,佣人在自己家中突发疾病,主人就有救助的义务。
对于自己先前行为引起的法益侵害有防止义务。如,交通肇事后,肇事者有救助被害人的义务。但是恋爱中对一方自伤自残行为,另一方则没有阻止和救助的义务。
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特征及其来源说明,仅仅是道义道德上的义务不能作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所谓道德义务是指虽然该义务不属于法律明文规定的范围,但是基于一定事实形成了社会上通常认为的对危险应当予以共同承担,相互照顾的关系,因而在对方发生危险时,应当具有为对方排除危险的作为义务。就目前刑法学界通说而言,不认为道德义务是属于作为义务的来源,也不应当对义务的理解过分扩大化,造成实践与法律规定的脱节。
(2)必须有作为的可能
负有救助义务的人,必须有能力进行,“法不强人所难”,如果义务人没有能力履行救助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其不作为时便不构成犯罪。
(3)必须有危害结果发生
不作为犯罪要求与作为犯罪具有等价性,即不作为犯罪所产生的危害结果等同于作为犯罪产生的危害结果。不作为犯罪要求有特定结果发生,如果根本没有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也就没有法益受到侵害,没有必要评价不作为行为。
综上,如果符合以上条件应当救助而不救助,则就会构成刑事犯罪。如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关于遗弃罪的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以上法律规定都是约束的与受害人有一定关系的的人,而路人甲并不受法律约束。
目前,我国法律虽然在见死不救的要求上没有严格限制,但在保护施救人上法律、法规有进一步完善,
如2017年3月份通过的《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以上就是北京故意杀人罪律师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综上所述,法律的确没有对见死不救作出有关条款的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具备惩罚这类行为的有关法律。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此种情况时应当及时施以援手,以免可能会陷入法律责任追究的问题之中。如还有其他疑问,欢迎在线咨询。